哲学笔记:王阳明心学

1、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不假外求。

吾心即宇宙,宇宙即吾心。仁者与天地万物合于一体。

生命实践的动力来自我们的心,就是生命情感。驱使我们去行动的是情感的力量,情感发自于心。 阳明心学的知,知的是心,不是理。

慧能:“直指人心,见性见佛”

无限心:人都是在时间中存在,我们活着的每一个当下都在筹划着未来。未来是什么?未来不是事实,它并不存在,它说明我们超越世俗,超越现实,去筹划未来,证明了人心有无限的一面。烦恼都从此中出,但是人生的精彩也从里面来,因为筹划未来就是提出理想,即生命有理想。

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”人行走于世是匆匆的过客,对于物只是暂时的占有。我们的无限心无法安顿在有限的事物上,而构成现实世界的所有的事物都是有限的,因此我们无法在现实世界安顿无限心。我们要先出世,安顿我们的无限性。然后入世实践,实践也不是把自己奉献给一个超验的神,而是奉献给天下,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,达到出世和入世的统一。

王门四句教: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。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
2、知行合一:知和行是统一的。

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。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心向往之,行之始。 行有未到处,只是不曾知。知要明觉精察,行能真切笃实。

唯物认识论的解释: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,人通过实践认识事物,与世界建立联系,拓展自己的心,发现自己和世界的意义。以天地为心,包纳宇宙,超越小我局限。通过实践认识事物,将认识用于实践,从实践中获得新认识。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(从实践到认识,从认识到实践)认识和实践相互促进、相互依存。

3、致良知:人人自有定盘针

尊重规律、以人为本

良知在人们心中永存,我们没发现良知是因为被私欲和执念遮蔽了。用佛家的观点是种种妄念把它遮蔽了。妄念一般分三类:贪嗔痴。把这去除掉,就要“破我执”,远离颠倒梦想。去蔽的功夫就是修行,就是拨开云雾见明月。这就是“人人心中有贼,破心中贼难。”

“勿作叶想;勿作花想;勿作枝想。”要用敬的功夫。要做根想,要听到生命意义的根本。那么如何去听呢?要我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听,这个听就是行。行就是生命实践,离开行,永不可能听。知(本然)—行—>知(明觉)

 所有人都是自发的追去某种让人感觉良好的东西,也许是精神上,也许是肉体上。这种东西有天生的,也有后天的。原来过去你想成为的自己不一定是你想要的,也许是观念妥协后自我欺骗的产物。因此我们需要致良知。去除脑海中的噪音,摈弃杂念,通过观察和自省确定内心真实的想法。追随内心,通过行动改变自己的知,不断否定过去的自己和确定新的自己。“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,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改变。”这样我们才能超越小我,成为真正的自己。自我的边界被打破,心无内外,贯通天地,达到了“无我”的境界。

 做到致良知,你现在渴望的,那时就不再渴望,有些事情不做也并不会不舒服。龙死了,屠龙的少年不成为恶龙,也会快乐吗?那些会成为恶龙的人觉得你不快乐, 其实你根本不是他们所能度量的。只要坚守本心、致良知,无论身处高位还是深渊、顺境还是逆境,面对各种诱惑都会不为所动,不会感到困惑和迷茫。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,也就知道了自己不想要什么。只要你有良知,杀人剑在你手里也只是切菜刀。任何人都能成为圣人。


评论(2)
热度(18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